您的位置:首页 > 商业 >

10年时间,重仓5家公司

这是我阅读段永平投资问答心得的第22篇。写这个系列的背景是:

“这年头,在分析一家公司的过程中,有一个因素,我觉得很重要,就是‘企业文化’。

很少有投资者会考虑企业文化。想到自己之前对OPPO文化的理解,想到雪球推送的段永平的一些语录中经常出现的企业文化的字眼。

于是,我找到了之前雪球出版的刊物《段永平投资问答录》。在这篇阅读的开始,我只能找到三个词来形容我的感受:

我的天...

看第一本书的时候,时不时会头皮发麻,皮肤起鸡皮疙瘩。我仿佛听到投入我体内的“任督二脉”噼啪作响!

这两本刊物我都下载了,电子版在我XX的后台。输入问答记录,会有下载地址。

段永平老师的内容很短,往往三言两语或者一两句话就回答了一个问题,所以我建议你先看看我的读书心得,我会尽量把我所受到的影响和触动,以及我们投资的投入写清楚。"

以下粗体字为原文节选,粗体字为我的阅读感受。

网友:诺基亚做手机的时候,很多机型共用一个模具。它是一个专注的企业吗?它是如何遭遇滑铁卢的?

段:一直专注于“增加市场份额”。有什么打不倒的理由吗?

......市场份额是结果而不是原因。关心是没有用的。

这个节选是关于企业的追求。

然而,可以预料的是,任何“以股份为导向”或“以利润为导向”的企业都会倒下,即使诺基亚处于鼎盛时期,也会落得同样的下场。

网友:BBK,oppo,他们每年会怎么定目标,每年营业额多少?

段:我们似乎从来没有太具体的目标。

消费者并不真正关心你的业务收入应该有多大。

如果企业过于关注这一点,对外宣传这一点,对应的对消费者需求的思考就会少很多,这也是偏离正道。

段:这是我对一个企业最基本的理解:快不是目的,安全准时到达目的地就行。这本来是大白话,但真正做到的人很少。

这确实是大白话,不开快车是常识。可惜很少有企业能意识到这一点并做到。

网友:感觉段总是一个能把复杂问题简单化的人,而且极其简洁。不知道是哥哥的天性还是后天的本事。

答:把一个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我的很多“简单”的结论都是花了很长时间才得出的。别以为我一眼就能看出来。但是,“平常心”可以帮助人找到事物的本源。

......我花了二十年才明白我所理解的。也许你需要十五年,如果你需要的话。

这句话,《商业逻辑》第一卷的最后一句话,也回答了我心中的一系列疑问:

段的发言为什么这么简短有力?

为什么我想不出他的想法,而且好像在别的地方也没见过这些观点?

有些观点可能在其他地方也看到过,但怎么没有他看得透彻清晰?

看了他的回答,我心里踏实了一点。原来他也是花了很多心血的,但是不得不说他一直在强调的“理解”其实真的很重要。

别的不说,中国有很多企业家,我至今没见过第二个,说他是不可多得的商业奇才。我觉得并不夸张。

好在一段还算大方。他花了很多时间想出结论,免费分享给我们。

剩下的就是最后一句“如果你意识到了”。相反,如果你没有意识到,你就无能为力。

这也是我想告诉读者的,投资的内容。有那么多人贡献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但如果你不细心,不认真,不尊重,那真的没人能帮你。

相比第一卷《商业逻辑》,第二卷《投资逻辑》对我的影响相对较小。有很多东西我过去讲了一遍又一遍,就不摘录了。

段:我理解的投资可以概括为:

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买公司未来的净现金流要折现。句号!

其实投资就是价值投资。否则,投资是什么?

公司的价值是什么?是公司未来净现金流的折现。

未来有多长?意思是永远。

永远要多久?直到公司结束。

公司的末日意味着什么?包括销售在内的所有可能性。

用这一段开始下一章还是挺合适的。关于买股票就是买公司,买公司就是买未来的自由现金流贴现。这两点在前一章已经讲了很多了。

在这里,我将重点放在后一部分,即“未来,永远和结束”。

很少有企业能活到百年,所以说一直到公司的末日。

这里的永远只是一个思考的比喻,意思是要思考很久,而不仅仅是一两年或者两三年。

另外,这里隐含的意思是——这一点很容易被忽略。我们要关注那些能够长期存在的公司。一两年的表现并不重要,如果他们活的时间很短,价值也不大。

通俗地说,要了解一个企业的价值,就要能够判断这个企业能不能长期存在,这个企业未来能赚多少钱,这个钱有多少是自由现金流。

段:对未来现金流进行折现只是一种思路。投资人只有在自己的能力圈内的公司,才能做出大概的估计,了解它。没有人真正使用公式。那些说自己有公式和参数的人是不懂的,甚至是骗人的。别理他们。

虽然以前用DCF打折,自己做了个模型,但现在我认同阿段的说法。以前真的不懂。

很多人可能很难理解“自由现金流贴现是一种思维方式”。我来分享一下我的看法。

自由现金流折现有几个关键要素:自由现金流数量、时间和折现率。

在这三个要素中,贴现率要么使用无风险收益率——通常是长期国债收益率,要么使用自己的目标收益率。我在巴菲特的估值方法里讲过这个。

另外两个要素——什么时候有多少自由现金流——都和“了解企业”有关。

换句话说,如果你真的能了解一家公司,你大概就能判断出它未来的自由现金流。

注意,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要去猜测未来每一年的财务数据。事实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但是一个企业大概能达到什么水平,还是可以通过对企业的了解和一些常识来大致估算的。

换句话说,重点不是企业明年是赚100亿还是108.5亿,而是:

10年后,企业是赔钱,赚100亿还是500亿?

这背后是你对公司各方面的了解——包括商业模式、企业文化等因素。

看了这些,估计大家都能明白“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什么意思了。

逻辑很简单。如果你知道一个公司未来能赚多少钱,你就可以给她一个准确的估值,精确到小数点后任意位数。

但在真实的投资案例中,根本不需要这么做。后面讲到阿段的投资案例时,我们来看几个具体的例子,你可能会更好理解。

段:我从事企业运营只有10年,从开始投资到现在快10年了。10年来,我一般了解不到10家感兴趣的公司,重金投资5家,几乎每两年一次。

对比这个数据,好像也差不多。我投资了9年,买了10家早期公司。真正投入比较大的,大概是5家左右。但是因为我自己的买入体系,仓位超过50%的公司很少。

我是这样认为的:适合自己的制度才是最好的。

段能10年投了10家公司,重点投了5家。虽然不知道他的具体标准,但我猜他比我“专一”。

他举例说,如果乔布斯还在的话,他可以把90-95%的钱进行投资。

对我来说,专注于“不知道,不做”的底线,依靠自己的体系,我可以逐渐更加专注,去追求这个目标。

至于是否做到了高度集中——比如一家公司占了80%以上的仓位,那就看缘分了。

段:其实每个人都有一颗投机的心,所以需要信仰。我对信仰的理解是“做正确的事”,或者知道是错的事就不做。人们爱做“错误的事情”,因为这种事情往往有短期的诱惑。

投资的信念是“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顺着这个思路,自由现金流、非上市公司视角、企业长远重要性、最重要的是不犯错等概念就顺理成章了。

如果背离了这个信念,就会做“错事”。

比如你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然后恐慌性交易,看到别人赚快钱就转向“趋势投资”。

这些东西都是“短期的诱惑力”,但这样做,最后很大概率会跌跌撞撞。

段:向巴菲特学习最重要的,人们能学到的,其实是他不做的!大多数人学的是相反的东西,就是他在做什么,这是不可能学会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不一样。

......我这里说的最重要的是什么是不能做的。至于能做什么是每个人自己创造的,别人帮不了。

其实你是学不到别人投了哪些公司的,因为每个人的能力圈不一样。

你不一定懂巴菲特的生意。其实他不一定知道你知道的东西。

那么,投资中的不作为清单是什么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将在后面的文章中重点为读者介绍。

今日话题$标准普尔500指数$ $恒生指数(HKHSI)$$上海证券交易所指数(SH00001) $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