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动植物资源。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自去年10月正式成立以来,因地制宜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实施差异化保护管理方式,通过积极建设生态廊道,不断恢复雨林生态环境。
“新房子必须打扫干净。两层小楼又宽敞又漂亮!”海南省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石岭镇石洞村村民梁迪说。今年9月,十陵镇水仙村、石洞村14户村民搬入新居,其余54户也达成搬迁意向。整体搬迁工作完成后,他们村的旧址将种植重阳木、五味子等适合当地生长的树木,恢复原有的生态涵养功能。
去年10月,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正式成立。一年多来,各地因地制宜推进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目前,生态搬迁总体任务已进入收尾阶段。
推进生态搬迁,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
“以前不常见的动物越来越常见,常见的动物活动范围更广。”这是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五指山分局护林员黄海静近两年最明显的感受。
黄海静回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父母为了生计,在山里打猎、砍伐、种植经济作物。受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海南岛热带雨林面积急剧萎缩,高度依赖雨林生境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锐减。
“不合理的人类活动会导致雨林的破碎化,濒危野生动物会因为迁徙受阻而近亲繁殖。栖息地之间的隔离会导致小种群之间缺乏基因交流。”海南国家公园研究院执行院长唐说。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建设是一项相当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中最重要的是恢复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拯救珍稀动植物资源。”海南省林业局副局长李凯文表示,生态保护首先要实施核心保护区村庄的生态搬迁,连接保护区之间的生态廊道。
自2019年海南开展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以来,恢复雨林生态成为首要任务。2020年3月,海南省委、省政府印发《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生态搬迁规划》。在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范围内划定了东方、五指山、保亭、白沙4个市县的11个自然村,共需搬迁470户1885人。
“每个市县的情况不一样,搬迁工作需要在探索中不断完善。”据李凯文介绍,根据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相关规划,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生态搬迁计划分两步走:第一步是试点搬迁。2019年9月,白沙黎族自治县3个自然村共118户启动搬迁,2020年完成;第二步是搬迁剩下的8个自然村。通过总结试点搬迁的经验,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可以找出更多可借鉴、值得推广的创新做法。预计生态搬迁将于今年年底完成。
坚持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保护管理模式。
“一间瓦房三个石灶,一根野藤带家当”是很多雨林村落过去生活的真实写照。祖祖辈辈靠山吃山,却位于国家公园核心保护区。狩猎、砍伐树木等传统生产方式早已不能满足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搬出大山。在哪里?你靠什么生活?
太阳落山前,五指山市铜石镇龙庆新村居民黄杰骑着摩托车回到了老村毛庆村。搬走三个多月,原来的农村土路已经长出了绿草。根据政策,在不使用农药和化肥的前提下,他可以在未来五年内继续采摘他原来的经济作物。从新村到旧村,28公里的山路,他骑了2个小时。“经过比较,我知道了新生活的便利!”黄杰后悔了。
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生态搬迁项目工作人员孙也有同感。“生态搬迁工作一开始就不容易。一方面发挥村民身边人的引领作用,引导他们;一方面,针对村民对‘怎么搬’和‘搬出后怎么办’的疑虑,我们多次征求村民的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出台相关文件予以澄清,以陪伴村民度过搬迁‘适应期’。”孙祥说。
为实现生态移民“搬得出、住得上、富得上”的目标,市县不仅提供青苗补偿、安置房和公益性岗位,还因地制宜制定方案,解决搬迁户的就业问题:白沙县为500户村民提供5000亩胶林补偿,同时大力发展香菇种植业;五指山市和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配置商业街铺面和市场摊位,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东方市依托当地特色小镇和景区,吸引和扶持村民从事旅游服务、餐饮、交通等行业。
"与周围社区的合作建设是国家公园规划的目标之一."李凯文介绍,在引导核心保护区群众搬迁的同时,合理划定国家公园内及周边功能区划,实施差异化保护管理方式。
建设生态廊道,智能管护,加强保护
清晨6点,天刚蒙蒙亮,护林员傅收拾好装备,向雨林深处进发。照顾4000多亩雨林,每天巡逻几十公里,他是白沙县生态搬迁村高枫村的村民。
护林17年,巡山,农村科普,风雨无阻。现在最让付高兴的是,搬迁后生活条件改善了,村民环保意识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地方力量加入护林队伍。目前,白沙护林公益岗已经吸收了当地十几个村民,包括以前的老猎人和伐木工人。
“我们在搬迁过程中加强了宣传,村民们从最初的不理解、不配合,逐渐转变为理解生态保护的意义,主动参与。”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霸王岭分局宣传科普科科长张斌说。
村民们搬出雨林,奔向新生活。位于核心保护区的村落原址呢?
“将空间‘归还’给雨林中的植物和动物,最直接的方法是首先打开迁徙通道,重新连接小种群,提高遗传多样性。”唐对说道。
“村民迁出后,我们将逐步拆除村内旧址的房屋,在重点地段设置人工生态廊道,扩大动物饲养区。然后,低海拔基带植被再辅以‘自然恢复+人工恢复’。”孙介绍,目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已与中国林科院等机构合作开展科研项目,修复被不合理人类活动破坏的天然林和干扰次生林。
除了动员全民参与,加强生态修复,科技手段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生态管理和保护提供了又一道保险。
“滴答……”每当有陌生人和车辆闯入核心区,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吊罗山分局后台管理系统都会在第一时间拍摄并发出警报,提醒值班人员及时处理。
“自去年启动‘智慧雨林’项目以来,我们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的霸王岭和吊罗山地区安装了105个卡口监控摄像头、约35公里长的振动光纤和数百个红外热感应触发摄像头,形成了一个全天候无盲区的监控保护网络。”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管理局“智慧雨林”项目工作人员何聪介绍。
“智能监控系统一方面可以实现精细化监管,防止非法采伐,另一方面便于发现区域内的新物种。”何聪告诉记者,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将在5年内完成7个区域生态监测网络的铺设和智能管理中心的建设,建成“天、地、天”一体化监测系统,纳入国家林草局林草生态网络感知系统,全面掌握珍稀濒危物种和雨林生态系统的变化情况。
生态环境持续恢复,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新物种频繁出现。据统计,近三年来,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至少发现28个新物种,其中植物新种9个,动物新种6个,大型真菌新种13个。
声明: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企业信息之目的,不代表本网观点,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投资有风险,需谨慎。